为什么会叫靖边广场?
腾冲新闻网微信由 腾冲世纪城 赞助
自腾冲主城中心有了靖边广场以后,总会听到人问:“为什么会叫靖边广场?”它的由来有没有什么根据吗?有什么特别的文化意蕴吗?还有的人说:“这个名字,听起来很有武侠味,似乎想起了郭靖大侠!”——想知道靖边广场的由来,还得从腾冲深厚的历史文化说起,你得耐着性子,细细品读以下的文字。
腾冲历史文化的璀璨,在于腾冲有厚重的军事文化积淀和镶嵌,让其溢光四射。腾冲是一座英雄的城市,历代英才辈出。
对于元代以前的腾冲城,这里姑且不谈。“至元二十二年(1285) 云南行省下令修复与缅军历次战争中被毁的永昌、腾冲两城。”《保山地区志》
“洪武元年(1368)明王朝建立时,云南仍处在元朝梁王的控制之下。大理段氏、麓川思氏等农奴主则保境土,割地自雄。洪武十四年(1381),朱元璋调集30万军队,以傅友德为统帅,蓝玉、沐英为副,对云南出兵进讨。云南全省基本平定。”《太祖实录》“但是,金齿土官与蒙古官吏勾结麓川思氏焚掠永昌。”《滇系·事略》
明王朝继承了“以夷制夷”的“羁縻”政策,实施的“改土设流”的措施,巩固了中央集权,但也“必然同边境封建领主据地统治发生尖锐的矛盾” 。
洪武十五年,朱元璋任命思瓦发继为平缅宣慰使。同年冬,麓川发生内讧,思伦发上台,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抗中央的意图。洪武十八年(1385),思伦发调动10万余兵力攻战景东,气焰嚣张,史称“景东之战”。于是,思伦发避开明军有优势兵力防守严密的金齿、澜沧江正面,又动员15万兵力,象百余只,发动了“定边之役”。明军将领黔国公沐英调集15000精骑,从昆明“昼夜兼行”,直奔定边前线与思伦发决战,歼灭了他的有生力量,思伦发败退麓川。可明军没有追击,留下了祸根。
麓川集团发动的上述之战,造成民不聊生。战争也给麓川带来了危机。思伦发深知,继续战乱下去,势必众叛亲离。于是,他玩弄伎俩,把战祸转嫁于部将刀斯养等人,并抛出替罪羊刀斯郎等137人,向明王朝请罪,双方矛盾暂时和缓。
平静只是相对的。永乐十一年(1413),思伦发之子思任发“欲尽复父所失故地”,再度发生战争,占领孟定、湾甸、腾冲、金齿等地。正统三年,明朝派遣右都督方政协同云南地方军沐晟加以讨伐。但沐晟“玩寇养患”,按兵不动,不接应已到前沿阵地上江的方政,致使明军覆没,方政战死。思任发看到沐晟、沐昂弟兄不愿出兵,乘机攻战腾冲以北的瓦甸、顺江、江东等地,并把那里的“屯军”斩杀殆尽。思任发的前锋已渡怒江、澜沧江,战火引入云南腹地。《英宗实录》
对此,明朝廷研究对策,命定西伯蒋贵为总兵官,行在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,率南京、湖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军队15万人开始了有名的“三征麓川之役”。《英宗实录》
正统六年(1441),王骥破象阵,直逼麓川,思任发带其子思机发逃往蒙养,第一次平定麓川的战事结束。思机发“窥大军归,图恢复”,又从孟养回到麓川,派兵进攻芒市。正统八年(1443),明英宗命第一次平麓川的原班人马5万人“再征麓川”,擒思机发妻子,思又逃往孟养。朝廷命已归附的麓川大头目恭项镇守麓川,第二次平定麓川战役结束。其间,沐斌怀着个人恩怨,企图树立沐家的威望,于正统十二年(1447)向朝廷提出讨伐思机发的要求,得到批准,但没有取胜。明英宗于正统十三年(1448出兵,第三次平定麓川。这时蒋贵已死,任命宫聚为统帅,仍以王骥为总督军务,率内地15万大军,征讨思机发。明军进至鬼哭山,遭到思任发、思卜发的激烈抵抗,明军受损,但继续推进,又遭思任发的幼子思禄发的反击,明军只得退回。通过“三征麓川”之战,使王骥认识到“贼不可灭”,便决定与思禄发缔结和约,命思禄发为孟养头目,并勒石碑,上面刻着:“石烂江枯,尔乃得渡。”三征麓川到此宣告结束。《明史.云南土司传》、《云南通志.沿革大事考》
第二次平定麓川告捷后,王骥回到腾冲,为防止思氏集团的反扑,“以腾冲为云南要地,宜置军卫以镇之”上奏明英宗,朝廷采纳建议,将腾冲守御千户所升格为腾冲军民指挥使司,命兵部侍郎杨宁率将士修筑土城。正统十年(1445),又命杨宁、候进、李升等南征15000将士改筑石城。始于正统十年冬,落成于正统十三年春。城形方正,周围七里三分,厚一丈八尺,高二丈五尺,甃以青石。雉堞连云,鸿沟浸月;四门有楼,高峻坚固。东曰“霑化” ,西曰“永安”,南曰“靖边”,北曰“溥润”。被后人誉为“极边第一城”,徐霞客赞为“迤西所无”。
王骥征讨麓川有功,朝廷封其为“靖远伯”。为记念他的丰功伟绩。于是,当时军中人士便把明城门的南门起名“靖边”,取“靖远伯”的“靖”字和“极边第一城”的“边”字,合称为“靖边”,祈盼“平安祥和,秩序安定”的意思。这是“靖边”一词的最初由来。
另外,还有一个由来,也很有意思。明万历初年,陇川宣抚司的记室“秘书”岳凤发动武装叛乱。万历十年(1582),叛军犯姚关(今属施甸),焚施甸,攻陷顺宁(今风庆)。云南西南部边境“三宣六慰”相继失陷,腾越、永昌、大理危在旦夕,全滇震动。朝廷命“南京坐营中军刘綎”和“移武靖参将邓子龙为永昌参将”,各提兵五千平叛。万历十一年,邓子龙在姚关大破罕虔,东线战场三战三捷。刘綎也率军抵腾越,威慑西线之敌,岳凤请降。刘綎从腾越挥戈,收复三宣,歃血“威远营”,立“刘綎誓众碑”,誓曰:“六慰开拓,三宣恢复,诸夷格心,永远贡赋;洗甲金沙,藏刀鬼窟,不纵不擒,南人自服。”
叛乱结束后,邓子龙移驻腾越。万历二十一年(1593),州牧余懋学在腾越满邑村为邓子龙建“万华馆”。后毁于战火。清光绪十四年(1888),腾越同知陈宗海在原址复建“三忠祠”,祀关羽、邓子龙、刘綎。宣统二年(1910),李根源等修葺之,仍然叫“万华馆”,合祀刘邓二人,故又称为“刘邓二公祠”。腾越史学界把刘邓的平叛用兵,称为“刘綎、邓子龙靖边”。数百年以来,大家把“万华馆”,作为记念敬仰刘綎、邓子龙平息边患伟业的场所。历史又一次巧合,武靖参将邓子龙的官名中也有“靖”字。
地处腾冲城市中心的“百宝街”十字路口的老花灯剧团原址,是腾冲人民的风水宝地,很多年以来成为很多房地产商的“心中所想”。但腾冲历届党委、政府领导高瞻远瞩,始终将这一宝地留了下来,最近开发为“靖边广场”,除了休闲歇息之外,让大家敬仰英雄,缅怀历史,崇尚文化,功在千秋。
靖边广场,历史文化丰富厚重,寓意深刻,将为美丽的腾冲添砖加瓦,让游人流连忘返。
文:杨世富
图:杨国辉 张黎
编辑:李燕滔 审稿:申美玲
云烽文化传播技术推广支持